目前分類:王力群談論語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王力群談論語(3)
 
(續前日)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這一段話雖然是有子講的,但是整體的語法結構與思想脈絡與整本論語的風格是一樣的。在這一段中,提到了好幾個名詞,像是:「孝弟」、「犯上」、「作亂」、「君子」、「本」、「道」、「仁」,這些名詞是什麼意思呢?例如孝弟,孝弟是什麼意思呢?沒講,只知道一個孝弟的人是不會犯上的,就這樣而已,如果要找其它的解釋或資料,就要把這本書讀下去,繼續去尋找。由此可知,對一般人而言,《論語》這本書是用A名詞去解釋B名詞,但是B名詞到底是什麼意思,說得並不是很清楚,這裡面主要的原因應該是時代的隔閡。以後到了孟子,我們發現儒家經典就這一方面而言,有了相當大的改善,不過,基本上孟子的許多道理是說給君王聽的,而不是說給學生或是一般人聽的,而孔子的這些話,雖然是講給學生聽的,但卻更注重人倫道理的實踐,而不是本心的開發;換言之:如果以孔子之學為儒學的開端,則孔子並沒有把本心這個東西講得很清楚,意思是:他並不是像孟子那麼注重心智的啟發,而更注重實際道理在俗世中的運用。關於這一點,恐怕也是當年他跟老子兩個人會面之時意見不合的主要差異來源。
 
  其實,站在各位同學的立場,我知道大家都希望《論語》的作者能夠把基本名詞解釋得更清楚一點,但是事與願違,除了年代久遠之外,可能還有以下兩個重大的原因,第一,《論語》是孔子去世之後才開始編輯的,所以可能在相當的程度上鬆懈了某些重要學說架構;第二,《論語》既然是在孔子去世之後才編輯的,那麼,它所採用的資料應該偏重於孔子晚年的談語的紀錄,一個人愈到晚年,可能說理的部份較少,而實行的部份較多,這一點我們應該要諒解。
 
  接著,從有子這一段話我們注意到一個現象,就是《論語》整本書都在做一個大動作,那就是不斷地把邏輯移過來移過去。例如君子的邏輯可以放在個人身上,也可以放到國家的君主身上,在本書中,這種邏輯動作不但快速,而且大量,有些地方甚至帶著跳脫的意味。難怪對於一般人,尤其是現代人而言,這種人文邏輯的移過來移過去,對他們實在是太難了!所以他們只能夠從論語的局部去著眼,而忽略了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的原始精神,就是「以一化多」,也就是把A領域的知識與邏輯廣泛運用到BCDEF……其它的領域。例如人道以誠心為主,然後向外做幅射狀的發揮,擴展到家庭與國家。
 
  照以上這些想法,讀者應該希望看到的書,像是:《仁論》、《君子論》、《孝悌論》、《本論》、《道論》……每一個專有名詞都可以寫一本厚厚的像磚頭一樣的書,但很可惜的是,一千多年來,那些自稱為儒家的人都在忙著考試,而不是寫大部頭跟磚頭一樣厚的新創作,就這一點而言,確實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沒落與墮落。在沒落的背後,其真相是中國讀書人集體患了痴呆症,從漢朝亡了以後,一直到現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大陸與台灣的文化界還在極力隱瞞這個真相,諱疾忌醫,或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有病。更糟糕的是,透過填鴨式教育,我們繼續誤導我們的下一代,把許多有毒的思想強行灌入年輕人的腦海,卻不知道這樣子做,對他們是有害的。
 
~(未完待續)
 
~王力群 2016.03.31 下午13:20 於台灣.新竹
文章標籤

heller103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力群談論語(2)
 
(續昨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接下來,我們要為這一段話做個定位,也就是說,在整個系統中,這一段應該放在那?置入系統之後,它又會產生什麼樣的意義呢?
 
  孔子並沒有講明白他的系統是什麼,如果我們用傳統的分類法,以「君臣父子」這一個系統來講,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位,各盡本份,這一段話是屬於比較個人修養方面的。在這個小系統中,找不到適當的定位,於是我們再換一個系統,換成「修心、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比較大的系統,於是乎,這一段話就比較偏重於修心方面了。我們現在看整個《學而篇》,基本上是兩個系統都有講到。
 
  我們在讀《論語》的時候,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是現代人,我建議大家注意一件事,就是:這本書到底是在傳授一個系統的知識呢?還是說系統的知識已被打散了,零零落落存在於這本書的每一章、每一頁當中,需要我們去拼湊、去尋找、去整理,也就是說:要靠我們自己的天才去把這些資料融會貫通。
 
  《論語》這本書的性質比較偏重於後一種。它主要是在做心得的陳述,有一點像教條,也就是在講結論,而不是在講過程。什麼是過程呢?就是當事人為什麼會想出這一番道理,它在什麼樣的背景之下,經歷了那些事情才會得到這番道理?……我們可以把孔子的生平與當時春秋時代的政治社會背景放進去,就可以得到一些看法或答案;但問題來了,經過兩千五百年,我們如何用現代的眼光去分析《論語》這些知識呢?
 
  首先我們知道,《論語》是孔子死後才開始編輯的,乍看之下,它是一句一句的,不太像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有些學者認為:例如第一篇《學而篇》,本身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所以我們不應該把《學而篇》裡面的句子,拆成一段一段的來單獨解釋──這種看法有它的道理。但是我認為:《論語》本來就是孔子的言行錄,它不是在說明知識背後的系統,而是在陳述系統之中的知識。講得俗一點,歷代的讀書人,進到這個地方,就好像買東西一樣,他可以買到雞鴨魚肉、蔬菜水果、南北乾貨……但是他買了半天,可能並不清楚這個賣東西的地方的市場結構到底是怎麼樣的。換言之,他們只是單純的在買東西,而不是在了解整個市場的商業架構與行為,甚至市場的心理學。
 
  如果以現代的眼光來要求,一個人最重要的智慧是來自於了解知識背後的那一個無形的背景,也就是它的哲學系統。就這一點而言,《論語》既然是一本言行錄,在這方面當然會吃虧了一點。這是讀者必須要了解、必須要體諒,同時也要警惕自己,提醒自己這是一本古老的言行錄,而不是一本深入探討思想、挖掘心理、構築系統的著作。
 
  就整個系統知識而言,我們並不怪孔子,因為孔子是整個儒家系統的開端,而不是結束。如果再把孟子放進去,則孔孟學說也只是儒家系統的開始而已,雖然從孔子到孟子有一小段的過程,雖然這個過程非常重要,但也就是因為它非常重要,所以更象徵著這個起步意義重大,更代表著這個起步可以走到更遠的地方、可以經由這方向接觸到更廣的知識領域……可惜的是,後來的知識分子並沒有這麼做。這裡面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中國的教育思想過分受暴力政治的壓迫,以致於中國學生的啟蒙教育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喪失了自由,而迅速進入教條的束縛。
 
  今天我們談《論語》,可能有人會覺得這是一本老書,已經過時了,而且,中國歷代的讀書人不就是因為死讀《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本書,而得了大腦痴呆症嗎?……那麼,我們現代年輕人是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去發明新東西、去研究醫學、去研究企業併購、去研究發展新企業,還是應該回過頭去讀像《論語》這樣的經典老書呢?──我認為:《論語》是一本基本的書,是一種基本的生活態度,也就是說:它是一種基本的道德,而這種道德,不管是那一個門派的學者,都應該知道並且遵守的──雖然並不是全部遵守。《論語》當中當然也有一些不合時宜的地方,或者需要進一步改善的觀念,而這就是我們今天重新談這本書的主要用意之一,就是:補先人之不足,而希望對後人有所啟發。
 
  明天我們再來談第二段,《有子曰》,如下: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大家記得前一段的最後一句話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第一段談到三個境界:喜悅、快樂、君子。君子有很多定義,孔子給的第一個定義是「人不知而不慍」,緊接著第二段孔子講說:君子務本,又談到道、孝悌,以及"仁"這些主題。我們明天繼續。
 
~(未完待續)
 
~王力群 2016.03.29 下午14:30 於台灣.新竹
文章標籤

heller103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力群談論語(1)
 
  從今天開始,我們來做一件比較嚴肅的工作,就是開始講,《論語》。這是我們第二次講《論語》了,上一次講《論語》是兩年前的事了,這兩年以來,我覺得又有許多新材料可以講了。
 
  最近一年來,我寫書有一個困擾,其實也不算是困擾,我有一種感覺,那就是:不論我寫那一本書,不論我是寫《股市邏輯學》,或是《談論語》,或是《談中國歷史》,或是《談西洋哲學》,其實我可以把每一本書寫得都一樣。也就是說:我們要跟讀者介紹的是一整套系統的知識,而這一套知識,是通常放在各種領域當中的。其實也就是說:各種領域的知識本來就是連貫的。
 
  前兩年我們用的課本是南懷瑾老師的《論語別裁》,上下兩冊,老古出版社。今年的課本不限,因為主要是在發揮一些新觀點,而不是老是在覆誦別人講過的話。
 
  第一卷,《學而篇》,開頭就是說三件事──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件事就是:學習、人際、與修養。
 
  學問最重要的是把知識放在心裡,潛移默化,達到知識與行為融為一體的效果,在達到此境界之前,時常默念知識、回憶知識、思考知識,把知識當成是牽手的伴侶,時常去溫習它,是很重要的工作。這就是『愛智』的具體表現。
 
  第二件事是有關於朋友的,是說有朋自遠方來,所以才快樂,而不是說有下屬來送禮,或者是送賄賂,才感到高興,孔子的清高,由此可見一般。現在的都市人,來來往往總是為一個利字,總是有目的的居多,如果你純粹是為了拜訪人家,才到人家家裡去,人家還會嫌你打擾呢。人與人之間的來往,最重要的是共同砥礪身心,交換智慧,這一點後面會提,這一點也是現代人很難想像的到的,現代都市裡的朋友在一起聊天,不是八卦就是一些亂七八槽的無聊事。
 
  第三點更重要,自己在做什麼事,如果別人不知道,自己也不埋怨。這是一種非常高的修養,現在不論在政壇上或是在商場上,有太多追名逐利的人希望別人知道他是大官、他是立法委員、他是董事長、他是總裁……自己千辛萬苦櫕來一個身份地位,就是怕別人不知道。歷年來,不知道有多少英雄好漢、青年才俊、學者專家……為了讓別人知道他的名號,不惜出賣身心、不惜放下身段媚俗、不習扭曲真理以阿世,就是忍不下一口氣,生平就怕別人不知道他是誰。
 
~(未完待續)
 
~王力群 2016.03.28 下午15:30 於台灣.新竹
文章標籤

heller103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論語】 2014.10.8

 

    論語這本書主是一本分享人生經驗的書,而不是討論哲學的書。

    孔子的本意是很質樸的,就是跟大家分享他的心得。這種心得以『經驗』為主,意思就是把仁道透過日常生活的處世而發揮出來。

    至於勞思光教授所認為『仁義道德的自覺心』,論語裡面是有,但是要看老師怎麼教。孔子本人恐怕沒有想過這種『自覺』會有這麼重要。我的意思是說:孔子不會刻意去強調這個,但是論語整本書確實是一部很重要的紀錄:關於孔子這個人在『自覺了仁』以後所經歷的一些感想。

    孟子進一步發揮,補充了『自覺性』,告訴大家『自覺性』是本來就有的天生的。這是一種進步的思想。

    真正把『自覺性』過渡到『自覺心』的,是中國的禪宗。他們把『體驗自覺性』當成是一項重要無比的入門必修課程──這是一種了不起的教育革命!禪宗盛行於唐代,算是早的,不晚。

 中國文化因為有佛教的外來參予,所以發生了很嚴重的門戶之見。這個缺點表示中國人的度量狹小,不能融人。而此缺點也一直延續到現在。現代台灣的讀書人,思想科目之間壁壘分明,自己一個人在大腦裡搞派系、搞對立。

 搞派系的不良後果之一是會產生『惡性固執』,影響到我們做人做事。

 論語也有講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這是超棒的經驗分享,可惜孔子沒有將這段話用粗黑字體印出來,也沒有強調很多次,更沒有將標題置於文首以提醒大家注意。

 孔子真是太粗心了。遺憾。

 

2014。10。8

文章標籤

heller103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