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2014.10.8

 

    論語這本書主是一本分享人生經驗的書,而不是討論哲學的書。

    孔子的本意是很質樸的,就是跟大家分享他的心得。這種心得以『經驗』為主,意思就是把仁道透過日常生活的處世而發揮出來。

    至於勞思光教授所認為『仁義道德的自覺心』,論語裡面是有,但是要看老師怎麼教。孔子本人恐怕沒有想過這種『自覺』會有這麼重要。我的意思是說:孔子不會刻意去強調這個,但是論語整本書確實是一部很重要的紀錄:關於孔子這個人在『自覺了仁』以後所經歷的一些感想。

    孟子進一步發揮,補充了『自覺性』,告訴大家『自覺性』是本來就有的天生的。這是一種進步的思想。

    真正把『自覺性』過渡到『自覺心』的,是中國的禪宗。他們把『體驗自覺性』當成是一項重要無比的入門必修課程──這是一種了不起的教育革命!禪宗盛行於唐代,算是早的,不晚。

 中國文化因為有佛教的外來參予,所以發生了很嚴重的門戶之見。這個缺點表示中國人的度量狹小,不能融人。而此缺點也一直延續到現在。現代台灣的讀書人,思想科目之間壁壘分明,自己一個人在大腦裡搞派系、搞對立。

 搞派系的不良後果之一是會產生『惡性固執』,影響到我們做人做事。

 論語也有講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這是超棒的經驗分享,可惜孔子沒有將這段話用粗黑字體印出來,也沒有強調很多次,更沒有將標題置於文首以提醒大家注意。

 孔子真是太粗心了。遺憾。

 

2014。10。8

arrow
arrow

    heller103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