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群談歷史
 
  題目:王力群談中國暗黑史(1)
 
  有位同學強烈建議我一定要把中國歷史這一部分寫成比較完整的書籍,於是我就先寫在這裡了,只是個大綱草稿。
 
  中國的信史從商朝開始,本來連商朝也不能確定,後來在清末發現了甲骨文,民國初年挖出了幾個商朝帝王的大墓,才確定有這個朝代;至於夏朝,到現在還不能確定有這個朝代,因為缺乏證物,也就是挖出來的文字文物。
 
  按照史記的記載,中國比較正式的歷史應該是從黃帝開始。本來中國也是各種部落散佈於天下,黃帝是某個區域的眾多部落的共主而已,也就是某區域的大酋長,當時,以中國的範圍而言,是有許多區域的,黃帝的部落活動範圍只是其中一個區域,現在我們稱為華夏,也就是俗稱的中原,至於東邊的區域,俗稱東夷,也就是蚩尤;南邊的區域,屬於苗族,俗稱南蠻。
 
◎武力統一部落
 
  然後,皇帝打敗了另外一個共主,也就是炎帝,再打敗了蚩尤,把蚩尤一族趕到南邊的原始叢林去,統一了『天下』。──大概就是在這裡,中國文化達到了它第一個顛峰,根據歷史記載,黃帝那時候開始實施政治制度,而且是誠心誠意地在為老百姓的教化著想,一個有教育思想的超級大部落,當然是中華文明的高峰。我想要在這一段講的是:這個『黃帝政治』的高峰,就超級大格局而言,就是最高峰了,往後,就開始走下坡。換言之:所謂的中國,從黃帝時代開始一直到清朝末年,四千年的時間,都是在走下坡;當中有所謂大家熟悉的漢唐盛世、兩宋繁華、清初盛世……,都不過是大跌趨勢中的幾個比較大型的反彈而已,反彈完了,就又掉下來。
 
  黃帝的政權,傳到了帝堯的時候,似乎產生了第一次的政權危機。依據史記司馬遷的說法,堯舜禹湯的時代,是和樂融融的,沒什麼大問題。但是按照《竹書紀年》的說法,那個時候的政治奪權的問題似乎是跟後來的中國乃至於現在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帝位之間的傳承不是用道德,而是用不光彩的暴力奪取方式。堯到了晚年,似乎不再是當初那個堯了,他變了,成為一個失德的人,於是舜就把他囚禁起來(舜很可能是堯的大臣),然後舜就坐上了帝位。後來,因為大禹治水有功,功高震主,於是舜不得已,只好把帝位傳給這位國民英雄。禹老了以後,想把他的帝位傳給大臣伯益,結果,禹的兒子啟不服氣,就把伯益抓了起來,然後放逐他,自己坐上了帝位,從此中國帝位傳子不傳賢──這是一個大墮落的開始。
 
◎讀史的目的
 
  我談歷史,講一個非常基本,而且非常簡單的觀念,那就是:如果歷史所教導我們的東西,不能夠啟發我們的思想,培養我們的愛心,那麼一切都是白搭,甚至含有巨毒。在過去,研究中國歷史的人往往會犯這樣的錯誤:把一個民族的文化,甚至於文物、實用技術,舉凡一切所看見的東西,甚至四書五經,白紙黑字的線裝書,都看成是真正的中國文化,而忽略了一個民族的老百姓,最渴望的,不過就是得到別人的同情與關懷。講直接一點,就是希望統治者能夠慈悲為懷,能夠稍微愛他們一下。但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中國歷史甚至是坊間一般的中國歷史書,很多都在歌頌帝王,把老百姓丟到一邊去,這就讓我想起了朱元璋,他曾經是一個非常窮困的年輕人,當他富有天下之後,他就發誓不再做窮人了,甚至看不起窮人,也不把人民當回事。我們中國人的讀書文化就是這樣,把一個人的力爭上游當成是晉升上流階級,然後變成富翁,從此擺脫貧民或窮人的形象,把自己隔絕起來,喝酒吃肉,忘掉了老百姓、也忘掉了自己年輕時候的理想,然後貧富差距日日加大,這就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從古代到現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跟大陸,都是這樣;現在的中國讀書人,也是想擺脫貧窮;表面上看起來是力爭上游,其實他們正在做一種巨大的暗示:貧窮是可恥的,所以不應該憐憫──這種暗示如果是在古代,就很容易形成某個暴君或是軍閥的普遍思想,那就是:天生萬民如草芥,蠢如豬、賤如狗,多殺幾個也亦無妨。──這種可怕的思想,形成了士大夫與一般平民之間最嚴重的隔閡,從古至今,從來都沒有改變過。
 
  從黃帝以後,對平民喪失同情心與同理心,視人民為草芥,對人民予取予求,隨意殺戮,因為自己有了知識,所以輕視不識字的老百姓──這個傳統一直流傳到現在,它本身是一種強大的文化,卻又正是『反文化的』(反對真正人類精神文明的進步)。台灣的政治,之所以在最近三十年有很大的倒退,其中一大部分就是這個原因。
 
  想要叫我們這一代以及上一代的知識分子,能夠把同情心、同理心放在第一位,把升官發財放在第二位──這真是比八十歲老奶奶生孩子、比登天還難啊!
 
◎分裂的開始
 
  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就很明顯的分為兩個階級,上面的叫做統治階級,下面的叫做被統治階級,更正一下,上面的叫做大人,下面的叫做小人;大是偉大的意思,小是渺小、卑賤的意思。
 
  我們研究歷史要留心,注意一下當下的思想主流是什麼、這個思想有流傳到後世嗎?流傳了多久?……從黃帝時代的武力統一全國,到春秋戰國時代諸國攻伐不止,百姓死傷以百萬計!(中國人真多?還是中國真會殺?)──這個時代的思想主流明顯地分為兩大類:第一大類以孔子為代表,力挽狂瀾,積極肯定人的價值;第二就是孔子要挽的那個狂瀾,就是用粗暴的態度否定平民的價值,以維護當權者的利益──這兩大勢力各據一方,您說:那一方佔優勢呢?我們認為否定的那一方是占了優勢,而且取得了勝利。至於孔子的那一派,雖然也流傳到了後世,也發展出一些不錯的文化,但是跟大黑暗的思想相比,就好像廣大荒野中的幾盞零星孤燈,儒家思想在一定的程度上有效地凝聚了從知識份子到平民老百姓的社會團結力,但很可惜的,這個團體被凝結之後,又成為粗製濫造的皇帝制度的壓榨對象。這兩千五百年來就是如此,執政者反過頭來利用反對勢力來鞏固自己。
 
◎憑空漂浮的思想教育
 
  與孔子同時,希臘誕生的蘇格拉底的思想非常重要!重要的地方在於:蘇格拉底的哲學精神是一種全面求真的精神,因為求真,所以極度要求自己保持謙卑,承認自己對於宇宙廣大知識的無知;然後,藉由不斷地問『為什麼』去步步逼近這世界的真理,用懷疑的精神去督促自己努力不懈,保持對追求知識的熱愛──但是這種懷疑的精神在中國是沒有的。也就是說:中國人自認為自己已經知道了一切,所以我說,從皇帝開始走下坡的歷史,不論是春秋的孔子,還是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都只是一個大反彈而已,而這種大反彈,卻被許多人解釋成為光輝燦爛──我不認為聲音大、數量多就表示這股學術風潮是偉大的,相反的,如果一間學校教我們的是,對事情不要去懷疑,那麼,這個學校教得再多、教得再豐盛,都非常可能淪為一場悲劇,甚至一種謊言。戰國以後到三國,有一股反撲的勢力再度嘗試力挽狂瀾,這股勢力多是來自民間的力量,他們幾乎用盡了力氣,但最後還是敗給了世俗的墮落。這一股反撲的勢力以道教的思想文化為代表,然後再擴展到醫學、算術、天文、地理……所以兩漢的思想文化也是一個強勁的反彈,可惜到了魏晉,這個反彈就結束了,然後繼續展開暴跌。
 
  我的小結論很簡單,那就是:重要的不是我們說了什麼,而是缺少了什麼。戰國百家就是這樣,那些思想家知道什麼??說了什麼,但是最重要的,懷疑求真的精神,它卻沒有教給我們。
 
  以修身養性來講,儒家跟道家都貢獻良多,但這是另外一個故事,我們暫時不論,我要強調的是:在這一個階段,反對勢力最重大的一次反撲,就是孟子所謂的:民為貴,君為輕。很可惜的,孟子的反撲完全失敗了,而且這個失敗一直很明顯,延續到今天。在二十世紀末以及二十一世紀初,反對勢力曾一度旌旗蔽天,聲勢浩大,戰鼓喧騰,但如今,偃旗息鼓,回顧起來,這幾十年的『民貴思想』(民主思想)的反撲,在政治上小贏,在經濟上卻落了個大輸,什麼是經濟上的大輸呢?我們明天再講。
 
~王力群 2016.3.1 於台灣.新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ller103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