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群談論語(2)
 
(續昨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接下來,我們要為這一段話做個定位,也就是說,在整個系統中,這一段應該放在那?置入系統之後,它又會產生什麼樣的意義呢?
 
  孔子並沒有講明白他的系統是什麼,如果我們用傳統的分類法,以「君臣父子」這一個系統來講,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位,各盡本份,這一段話是屬於比較個人修養方面的。在這個小系統中,找不到適當的定位,於是我們再換一個系統,換成「修心、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比較大的系統,於是乎,這一段話就比較偏重於修心方面了。我們現在看整個《學而篇》,基本上是兩個系統都有講到。
 
  我們在讀《論語》的時候,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是現代人,我建議大家注意一件事,就是:這本書到底是在傳授一個系統的知識呢?還是說系統的知識已被打散了,零零落落存在於這本書的每一章、每一頁當中,需要我們去拼湊、去尋找、去整理,也就是說:要靠我們自己的天才去把這些資料融會貫通。
 
  《論語》這本書的性質比較偏重於後一種。它主要是在做心得的陳述,有一點像教條,也就是在講結論,而不是在講過程。什麼是過程呢?就是當事人為什麼會想出這一番道理,它在什麼樣的背景之下,經歷了那些事情才會得到這番道理?……我們可以把孔子的生平與當時春秋時代的政治社會背景放進去,就可以得到一些看法或答案;但問題來了,經過兩千五百年,我們如何用現代的眼光去分析《論語》這些知識呢?
 
  首先我們知道,《論語》是孔子死後才開始編輯的,乍看之下,它是一句一句的,不太像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有些學者認為:例如第一篇《學而篇》,本身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所以我們不應該把《學而篇》裡面的句子,拆成一段一段的來單獨解釋──這種看法有它的道理。但是我認為:《論語》本來就是孔子的言行錄,它不是在說明知識背後的系統,而是在陳述系統之中的知識。講得俗一點,歷代的讀書人,進到這個地方,就好像買東西一樣,他可以買到雞鴨魚肉、蔬菜水果、南北乾貨……但是他買了半天,可能並不清楚這個賣東西的地方的市場結構到底是怎麼樣的。換言之,他們只是單純的在買東西,而不是在了解整個市場的商業架構與行為,甚至市場的心理學。
 
  如果以現代的眼光來要求,一個人最重要的智慧是來自於了解知識背後的那一個無形的背景,也就是它的哲學系統。就這一點而言,《論語》既然是一本言行錄,在這方面當然會吃虧了一點。這是讀者必須要了解、必須要體諒,同時也要警惕自己,提醒自己這是一本古老的言行錄,而不是一本深入探討思想、挖掘心理、構築系統的著作。
 
  就整個系統知識而言,我們並不怪孔子,因為孔子是整個儒家系統的開端,而不是結束。如果再把孟子放進去,則孔孟學說也只是儒家系統的開始而已,雖然從孔子到孟子有一小段的過程,雖然這個過程非常重要,但也就是因為它非常重要,所以更象徵著這個起步意義重大,更代表著這個起步可以走到更遠的地方、可以經由這方向接觸到更廣的知識領域……可惜的是,後來的知識分子並沒有這麼做。這裡面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中國的教育思想過分受暴力政治的壓迫,以致於中國學生的啟蒙教育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喪失了自由,而迅速進入教條的束縛。
 
  今天我們談《論語》,可能有人會覺得這是一本老書,已經過時了,而且,中國歷代的讀書人不就是因為死讀《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本書,而得了大腦痴呆症嗎?……那麼,我們現代年輕人是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去發明新東西、去研究醫學、去研究企業併購、去研究發展新企業,還是應該回過頭去讀像《論語》這樣的經典老書呢?──我認為:《論語》是一本基本的書,是一種基本的生活態度,也就是說:它是一種基本的道德,而這種道德,不管是那一個門派的學者,都應該知道並且遵守的──雖然並不是全部遵守。《論語》當中當然也有一些不合時宜的地方,或者需要進一步改善的觀念,而這就是我們今天重新談這本書的主要用意之一,就是:補先人之不足,而希望對後人有所啟發。
 
  明天我們再來談第二段,《有子曰》,如下: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大家記得前一段的最後一句話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第一段談到三個境界:喜悅、快樂、君子。君子有很多定義,孔子給的第一個定義是「人不知而不慍」,緊接著第二段孔子講說:君子務本,又談到道、孝悌,以及"仁"這些主題。我們明天繼續。
 
~(未完待續)
 
~王力群 2016.03.29 下午14:30 於台灣.新竹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王力群談論語(2)
    全站熱搜

    heller103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