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群談論語(3)
 
(續前日)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這一段話雖然是有子講的,但是整體的語法結構與思想脈絡與整本論語的風格是一樣的。在這一段中,提到了好幾個名詞,像是:「孝弟」、「犯上」、「作亂」、「君子」、「本」、「道」、「仁」,這些名詞是什麼意思呢?例如孝弟,孝弟是什麼意思呢?沒講,只知道一個孝弟的人是不會犯上的,就這樣而已,如果要找其它的解釋或資料,就要把這本書讀下去,繼續去尋找。由此可知,對一般人而言,《論語》這本書是用A名詞去解釋B名詞,但是B名詞到底是什麼意思,說得並不是很清楚,這裡面主要的原因應該是時代的隔閡。以後到了孟子,我們發現儒家經典就這一方面而言,有了相當大的改善,不過,基本上孟子的許多道理是說給君王聽的,而不是說給學生或是一般人聽的,而孔子的這些話,雖然是講給學生聽的,但卻更注重人倫道理的實踐,而不是本心的開發;換言之:如果以孔子之學為儒學的開端,則孔子並沒有把本心這個東西講得很清楚,意思是:他並不是像孟子那麼注重心智的啟發,而更注重實際道理在俗世中的運用。關於這一點,恐怕也是當年他跟老子兩個人會面之時意見不合的主要差異來源。
 
  其實,站在各位同學的立場,我知道大家都希望《論語》的作者能夠把基本名詞解釋得更清楚一點,但是事與願違,除了年代久遠之外,可能還有以下兩個重大的原因,第一,《論語》是孔子去世之後才開始編輯的,所以可能在相當的程度上鬆懈了某些重要學說架構;第二,《論語》既然是在孔子去世之後才編輯的,那麼,它所採用的資料應該偏重於孔子晚年的談語的紀錄,一個人愈到晚年,可能說理的部份較少,而實行的部份較多,這一點我們應該要諒解。
 
  接著,從有子這一段話我們注意到一個現象,就是《論語》整本書都在做一個大動作,那就是不斷地把邏輯移過來移過去。例如君子的邏輯可以放在個人身上,也可以放到國家的君主身上,在本書中,這種邏輯動作不但快速,而且大量,有些地方甚至帶著跳脫的意味。難怪對於一般人,尤其是現代人而言,這種人文邏輯的移過來移過去,對他們實在是太難了!所以他們只能夠從論語的局部去著眼,而忽略了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的原始精神,就是「以一化多」,也就是把A領域的知識與邏輯廣泛運用到BCDEF……其它的領域。例如人道以誠心為主,然後向外做幅射狀的發揮,擴展到家庭與國家。
 
  照以上這些想法,讀者應該希望看到的書,像是:《仁論》、《君子論》、《孝悌論》、《本論》、《道論》……每一個專有名詞都可以寫一本厚厚的像磚頭一樣的書,但很可惜的是,一千多年來,那些自稱為儒家的人都在忙著考試,而不是寫大部頭跟磚頭一樣厚的新創作,就這一點而言,確實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沒落與墮落。在沒落的背後,其真相是中國讀書人集體患了痴呆症,從漢朝亡了以後,一直到現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大陸與台灣的文化界還在極力隱瞞這個真相,諱疾忌醫,或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有病。更糟糕的是,透過填鴨式教育,我們繼續誤導我們的下一代,把許多有毒的思想強行灌入年輕人的腦海,卻不知道這樣子做,對他們是有害的。
 
~(未完待續)
 
~王力群 2016.03.31 下午13:20 於台灣.新竹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王力群談論語(3)
    全站熱搜

    heller103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