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群談教育:如何無中生有?如何激發少量的天賦?
 
  台灣的教育是放棄沒有天賦的人,但真正的教育不只是要讓精英有更大的進步空間,更重要的是讓沒有天賦(或天賦很差)的人也能夠得到啟發。
 
  在我教學將近二十年的歲月中,我發現大家最缺少的是兩個東西:同情心跟同理心。因為過去六十年來,大家都生活在劣質的填鴨式教育之下,只管自己,不顧別人──其實自從秦朝以後,兩千二百多年來的中國,也就是在培養讀書人自私自利的風氣,所以我們這幾代讀書人的自私自利與眼光短淺是具有兩千多年的優久的文化傳統啊……
 
  如果一個人看不懂世界名畫,那麼我們要怎麼樣教他們看懂呢?
  如果一個人不懂得古典音樂,那麼我們要怎麼樣培養他聽音樂的興趣呢?
  如果一個人不喜歡運動,那麼我們要怎麼樣培養他打籃球的興趣呢?
  如果一個人不喜歡上數學課,我們要怎麼樣使他認識數學的樂趣呢?
  如果一個人只曉得升官發財,而不曉得犧牲自己照亮別人,那麼我們要怎麼樣培養他大慈大悲的精神呢?……
 
  因為每個人都有前世,所以我們很難講說某個人完全不具備某方面的天分,多多少少都有一點啦,那怕是0.0000001的天賦,也算是天賦啊!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一粒小小的種子也可以長大阿里山的參天神木,所以以善小而不為,即使是最小的天賦,畢業也是善緣。身為教育者,有那個義務跟責任去思考怎樣從最微弱的天賦開始。
 
  天賦就是一種材料,一個人腦袋裡面要有材料,才能夠被啟發。也就是說:他腦袋裡原來就有一些東西,只是他忘記了,或是忽略了,或是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那個東西、或是自己根本就不知道那個東西有什麼用,於是堆積在那裡,久而久之就變成天賦的浪費。天賦就是堆積在那些的材料,要靠教師去激活的,教育行話叫做啟迪,或者是啟蒙、啟發,總之,先要有天賦的材料,然後有老師做提示、做提醒,然後學生去回憶,然後希望材料能夠被激活起來,活用起來。現在大家主要的問題是:缺少材料的問題。
 
  以我個人為例,如何解決材料欠缺的問題,有以下幾個重點~
  一、自己成功的歷史故事。
  二、父母親以及其他親朋好友對我講過的話。
  三、前世天賦。
  四、這輩子所受的學校教育。
  五、這輩子看過的課外書。
  六、這輩子看過的電影、聽過的音樂、參觀過的博物館,以及傳播媒體,尤其是報紙。
  七、小時候看過的童話書。
  八、旅遊考察的見聞。
  九、宗教經驗。
  十、遊戲(吃喝玩樂),以及運動經驗。
 
  先說第一項,我鼓勵各位同學先從思考自己的成長過程開始做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過程,都有自己的家世背景,各位同學從小到大,差不多累積了二十多年以上的記憶,這些記憶就是我們用來做思考的最好的材料。從反省我們自己的人生開始做起,就好像學歷史一樣,希望從自己做過的事情上面得到反省與教訓,然後再將這些反省內化,深入自己的心靈,去接納它,再跟自己的行為相結合,這樣的過程多做幾遍,自我教育的效果就會出來了。而這種教育成果,如果留到了下輩子,就成為天賦。
 
  我發現很多同學對於自己的過去茫然無知,有的人甚至從來不去回憶、從來不去檢討、從來不去思考、從來不知道反省,這就是標準的鴨子了──鴨子是不會去反省自己的過錯的。對於很多人來講,他們老早就把他們過去的事情丟到垃圾桶裡面去了,什麼童年、什麼青春,都被忘掉了,只剩下眼前的紅地毯,通往升官發財的世俗理想。所以如果要讓自己變得有智慧,最快的方法之一,就是從檢討自己過往的歷史開始做起。
 
  但是剛開始做的時候,會面臨到兩個問題,第一就是很多事情已經真的忘掉了,第二就是事情記得起來,但是因為知識不足,所以反省不下去──由此可知,上面所講的十種工夫,是沒有先後次序的。如果你對往事記得清清楚楚,但卻沒有那個知識去反省那些記憶,那就趕快去讀書吧;如果你書讀得很多,但卻沒有往事可以去分析,那就趕快去回憶吧,回憶不出來的話,就去研究別人的歷史吧;換言之:如果無法從反省自己得到教訓,那就從反省別人來得到教訓吧。反省別人的方法有許多種,最普遍的一個就是閱讀歷史、閱讀偉人傳記,或是閱讀歷史上著名的失敗者的回憶錄。如果你感覺讀書太少而沒有知識,那就趕快去讀書吧。
 
(未完待續)
 
~王力群 2016.04.14 中午12:30 於台灣.新竹
arrow
arrow

    heller103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