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群談歷史
 
  題目:王力群談中國暗黑史(4):智慧與權謀
 
  秦朝滅亡給我們的教訓除了暴政必亡之外,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書中腦袋裡的智慧跟武士手上的兵器比起來,結果是大腦勝出。秦國之所以富強,主要是拜商鞅之所賜,商鞅是文人,而不是武人。楚漢相爭,項羽只有一個范增,而且後來又把他殺了,而劉邦有張良,於是最後嚴格講起來,項羽是被張良的謀略一步一步逼近,最後窮途末路。
 
  所以我們說,戰國百家爭鳴之後,歷經楚漢相爭,兩漢的學術思想進入一個空前輝煌的時代,也就是讀書人大腦裡面的知識開始發光了。這個時候,最重要的事就是人才的選拔了。兩漢時期,人才是用選舉推薦的,沒有像現在大量的筆試,所以長久下來,到了魏晉,就誕生出九品中正制度的弊病,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兩句話『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到了隋唐,想出一個很妙的點子,那就是筆試。剛開始的時候,還有考一些四書五經之外的書,像是數學與醫學,到了明清兩代,數學跟醫學都沒有了,只剩下四書五經,但是五經的考試分數只是參考,換言之:四書的考試有加權記分,而且加得很重。簡言之:五百年來,中國讀書人就只讀這四本書而已。
 
  提到科舉,年紀比較大一點的同學都會到聯考,然後用自己的考試經驗去很籠統的去想像科舉,這個籠統會產生很大的誤差,接下來,我就把古代科舉幾個重要的地方,稍微寫一下:
 
  一、 科舉考試不是全面的,而是片面的。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參加科舉考試,假如說你的身份三代之內是賤民(娼妓、優伶、家奴、賤役、謀逆之人、阿兵哥……就不能報考了,一直到雍正才廢除掉這個賤民的限制),像老王的爸爸就是軍人,所以老王不能報考。
 
  二、 在唐朝的時候,並不是考完就算了。還有一關面試。面試的時候看你長得俊不俊、帥不帥、有沒有威嚴、行為舉止有沒有什麼怪異的地方……如果不合格就刷掉了,考得再好也沒用。於是像老王這種醜男、就算考上了,也會被踢回老家,您說這公平嗎?
 
  三、 最重要的一點是:並不是全部的公務人員都是用考試的,大多數的名額還是留給達官顯貴用的。換言之:國家只是開了一個窗口,就讓讀書人拼死拼活去奮鬥,到最後是往死裡鑽,同時還給後代子孫一個錯誤的印象:以為科舉考試是公平的,其實它只是一個誘餌,政府大部分的實權並不是掌握在讀書人的手上。
 
  四、 考試的科目是狹窄的,表面上是四書五經,其實只是四書,而四書又只能以朱熹的版本為主,這樣就愈來愈窄了。這也是最可怕的一件事情,各位讀者可以試著去想像:如果台灣全部的大學都分拆合併為一個科系,叫做公務人員行政系,而且只考四本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樣實施一百年之後,台灣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如果一百年延長為一千五百年,台灣的讀書人走出來會變成什麼樣子呢?是溫文雅呢?還是滿臉XXX呢?
 
  五、 除了宋朝之外,公務人員的薪水都是很窮困的,到了明清兩代,更是窮得不得了,如果你向中國人提出這個問題,公務人員薪水太低怎麼辦呢?中國官員就會翻著白眼,瞪著你說:你不會自己私底下想辦法嗎?──言下之意就是叫你貪污。中國歷代的官僚系統以及高級知識份子集團,都把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除了考取功名之外,都花在建造這一套完整的、精密的、分工合作的貪污系統上面;想要進入這個系統必需取得門票,這張門票就是金榜題名。清朝的官員以縣太爺為例,一年的薪水大概只有五、六十兩銀子,但是他基本的人事開銷就可以突破一百兩,那你說這少掉的銀子該怎麼辦呢?於是老孫就革命了(不是孫悟空),建立了新的國家,然後再生出了你跟我這一大堆國民。
 
  六、 絕大多數進入公務人員系統的讀書人,只有少部分能夠進入中央核心政權體系,有高達五分之四的官員終其一生只能當個中級公務員而已,勞勞碌碌讀了幾十年的書,到頭來說什麼救國救民、報效國家,都在白頭白鬍子之中度了青春,然後告老還鄉,然後就死掉了。
 
本篇未完
 
~王力群 2016.03.21 下午1:30 於台灣.新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ller103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