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近代科學落後原因的討論

王湘健 編 2014

 

吳景超19011968,安徽人。社會學家):『發明的能力,既然是根據于文化基礎,那麼中國發明的成績,所以不如別人,乃是因為文化基礎薄弱,而非由於民族的智慧有什麼欠缺,是很顯然了……所以中國過去積極適應環境的能力太差,這是一個文化的問題,而非生物的問題……中國的自然科學不發達,第一便是因為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沒有用在這個上面……一個民族的知識分子,其用心的對象,並不是私人的意志決定的,而是環境的學術空氣代為決定的……中國自西漢以後,知識分子的心力,都用在儒家的幾部經典上面。第二,我們的自然科學所以不發達的原因,乃是由於我們在建築文化基礎的過程中,受別個文明國家的益處太少。』(《論積極適應環境的能力》,《獨立評論》162號,193584出版。)

  李約瑟認為:(1)中國與西方在科技方面的差距,主要是由於社會和經濟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西方的封建主義和中國、印度的封建主義,兩者截然不同。 

(2)西方經歷過的是軍事和貴族統治的封建主義,中國所經歷過的卻是官僚封建主義。西方的軍事封建主義貌似強大,事實上中國的官僚封建主義卻更強大,更能防止資產階級奪取政權。 

(3)西方現代科學的崛起是和兩件事聯繫在一起的:第一件是改革運動,第二件是資本主義的興起。資產階級取得國家領導權,近代科學也就同時崛起。資產階級在十六、七世紀確實是一股進步的力量,他們確實在發動科學革命起了作用。

(4)中國之經濟制度,迥不同於歐洲。繼封建制度之後者為亞洲之官僚制度或官僚封建制度,而不為資本主義。……大商人之未嘗產生,此科學之所以不發達也。

(5)由於環境,即四個抑制因素,為地理、氣候、經濟與社會。後二者乃由中國之無商人階級。地理方面,中國為大陸國,故閉關自守,固步自封,與希臘、羅馬、埃及之海洋文化不同。天氣方面因雨量無一定,故不得不有灌溉制度。因此,地主盡為一國之王所吞如。而封建官僚的基礎制度不可消滅,商人無由興起。

   (6)知識分子對古典文學跟官場狡詐有興趣。

(7)中國無健全貨幣制度。

(8)中國無城邦、無市民概念。

(9)水利建設加強官僚文化。

(10)高級匠人技術無法與數學融合。

(11)史學過於強大,抑制科學。

(12)『因果等時』的集體潛意識侷限。

(13)『太平思想』取代『進步思想』。

(14)過度強調『人間法』,而欠缺『自然法』的發展(中國人不相信有一個全宇宙的神聖立法者頒佈命令讓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去遵守)。

(15)時間缺乏『線性』觀念,而過度強調『週期循環』。

 

梁啟超(1873-1929):(1)德成而上,藝成而下』(2)清代中國沒有學校、學會、報館;(3)『因秘而失傳者,蓋不少矣』。(4) 乾嘉時期只有考證學得到畸形發展。最大的障礙物,自然是股取士的科舉制度。

 

  蔣方震(1882-1938):(1)清以異族,入主中夏,致用之學,必遭時忌;(2)耶穌會黨太子,得罪雍正,竟為西學輸入之一障害;(3)民族富於調和性……此科學之大障也;(4)民族尚談玄。


  化學家王阧(1888-1966):政府的專制、學術(如易經、陰陽五行學說)的專制,對中國科學的發展是極大的摧殘。而社會與學者的心理,皆不視科學為研究真理之學問、不知其自身有獨立之資格、固不必依賴富強之號召為其存在之保護人也。


  馮友蘭:中國沒有自然科學,主要不能歸之於地理、氣候、經濟……而主要應歸之於中國人的價值觀與中國人的哲學。中國古代有三大學派,道家主張自然,墨家主張人為,儒家主張中道,而後墨家失敗,人為路線消亡。儒家中荀子一派主張制天命而用之,類似於培根的征服自然的觀念。但荀子一派在秦亡以後也衰落了。 

  宋代興起的新儒家吸收了佛家與道家的學說,而佛家也是主張自然的。新儒家強調存天理,滅人欲,不尋求控制外部世界,而只求控制內心。這樣,民族思想注重人倫實用,只在人心之內尋求善與幸福,而不尋求認識外部世界的確定性;只尋求對人的治理,而不尋求對自然界的征服。這就是中國沒有科學的原因。
  
 浙江大學心理學教授陳立(1902-):

  (1)擬人思想的泛生論;  (2)沒有工具思想的直觀方法;

  (3)沒有邏輯;  (4)沒有分工;

  (5)客觀與主觀的混淆;  (6)理智的不誠實等等。

  而這一切,他都認為是反映著宗法社會的組織。 


  1945年,竺可楨發表了〈為甚麼中國古代沒有產生自然科學?〉: 

(1)從戰國到漢初,一方面是工商業發達時期,一方面也是中國思想最燦爛的一個時期。但是,由於漢武帝厲行了重農抑商的政策,使工商業的發展被扼殺。至於在戰國思想解放的時代,科學的思潮也未能發展,則是由於中西文化的差異。

(2)中國人對實際活動的興趣,遠在其對於純粹活動之上。 

(3)中國人講好德如好色,而絕不說愛智愛天。古西方人說愛智愛天,而絕不說好德如好色。 

  (4)“好智者多詐,因此提倡重農抑商,農業社會勢力大,求知之心不得發達。中國農業社會的機構和封建思想,使中國古代不能產生自然科學。

  
  1993年瑞典的臺灣學者王禹凡女士的〈淺談中國科學史之外史研究〉一文:

『中國民間強烈的鄉黨意識與世族感情似乎阻礙了城市中工商行會團體的成長。』
  

台灣人王湘健的看法:

1秦朝過早的統一思想,累積成兩千年的思想『瘀塊』,有如腫瘤,對國人的生理遺傳DNA發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作用。

2反智論的過早出現,造成思想淺薄短視粗糙,以致科學雖『無停滯』但『進度緩慢』幾近淤塞。

3循環論的歷史思想造成封閉系統。

4歷代知識分子向中央集權的厚顏靠攏、賣生求榮。

5中央集權的附屬皇子世襲制度非強者出頭。

6國民集體無神論,缺乏精神的垂直境界歷練,統治階層不信因果報應。

7無神論衍生的色情縱慾主義。

8知識分子格局小,且受制於學術壁壘分明。見地落於『短線時勢』窠臼。

9拒絕新思想,痛恨新思想對於既得利益階級的經濟破壞。

10知識分子不喜歡科技、一般國民則不喜歡科學。

11中國菁英階層普遍自以為全知全能,自滿得意、少得為足;不相信平等主義,主張『知識階級』,終釀成『愚民愚己』,無法思考出『會議討論制度』。

12中國人秉持劣質的二元論:唯物者蔑視心法、唯心者蔑視格物與事功,故無近代科學實驗(實踐,知行合一)之誕生。

13中國人重視技巧而不重視想像力與系統理論,例如只有算術而沒有數學。

14中國社會至今依然反智、反民主、反科學。西化淪為技巧模仿與角力競賽。

15中國人民至今仍然為自身的反智與反科學的鄉愿心態而沾沾自喜。(中國之樂觀進化依賴西方文化持續躍升之助力以及中國極少數的頂尖人才,一般知識分子與人民之集體潛意識反成巨大阻力,故進度緩慢。)

結論:『自甘xx』。 

 

建議方法:十二年國教以及大學通識教育正式納入『西中哲學史』、『西中科學史』、『西方政治思想史』、『邏輯學』、『道教內丹學』、『佛教思想史』、『宋明理學』等必修科目。 2014.9.21講於板橋教室)

 

END

文章標籤

heller103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