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群談論語(3)
 
(續前日)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這一段話雖然是有子講的,但是整體的語法結構與思想脈絡與整本論語的風格是一樣的。在這一段中,提到了好幾個名詞,像是:「孝弟」、「犯上」、「作亂」、「君子」、「本」、「道」、「仁」,這些名詞是什麼意思呢?例如孝弟,孝弟是什麼意思呢?沒講,只知道一個孝弟的人是不會犯上的,就這樣而已,如果要找其它的解釋或資料,就要把這本書讀下去,繼續去尋找。由此可知,對一般人而言,《論語》這本書是用A名詞去解釋B名詞,但是B名詞到底是什麼意思,說得並不是很清楚,這裡面主要的原因應該是時代的隔閡。以後到了孟子,我們發現儒家經典就這一方面而言,有了相當大的改善,不過,基本上孟子的許多道理是說給君王聽的,而不是說給學生或是一般人聽的,而孔子的這些話,雖然是講給學生聽的,但卻更注重人倫道理的實踐,而不是本心的開發;換言之:如果以孔子之學為儒學的開端,則孔子並沒有把本心這個東西講得很清楚,意思是:他並不是像孟子那麼注重心智的啟發,而更注重實際道理在俗世中的運用。關於這一點,恐怕也是當年他跟老子兩個人會面之時意見不合的主要差異來源。
 
  其實,站在各位同學的立場,我知道大家都希望《論語》的作者能夠把基本名詞解釋得更清楚一點,但是事與願違,除了年代久遠之外,可能還有以下兩個重大的原因,第一,《論語》是孔子去世之後才開始編輯的,所以可能在相當的程度上鬆懈了某些重要學說架構;第二,《論語》既然是在孔子去世之後才編輯的,那麼,它所採用的資料應該偏重於孔子晚年的談語的紀錄,一個人愈到晚年,可能說理的部份較少,而實行的部份較多,這一點我們應該要諒解。
 
  接著,從有子這一段話我們注意到一個現象,就是《論語》整本書都在做一個大動作,那就是不斷地把邏輯移過來移過去。例如君子的邏輯可以放在個人身上,也可以放到國家的君主身上,在本書中,這種邏輯動作不但快速,而且大量,有些地方甚至帶著跳脫的意味。難怪對於一般人,尤其是現代人而言,這種人文邏輯的移過來移過去,對他們實在是太難了!所以他們只能夠從論語的局部去著眼,而忽略了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的原始精神,就是「以一化多」,也就是把A領域的知識與邏輯廣泛運用到BCDEF……其它的領域。例如人道以誠心為主,然後向外做幅射狀的發揮,擴展到家庭與國家。
 
  照以上這些想法,讀者應該希望看到的書,像是:《仁論》、《君子論》、《孝悌論》、《本論》、《道論》……每一個專有名詞都可以寫一本厚厚的像磚頭一樣的書,但很可惜的是,一千多年來,那些自稱為儒家的人都在忙著考試,而不是寫大部頭跟磚頭一樣厚的新創作,就這一點而言,確實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沒落與墮落。在沒落的背後,其真相是中國讀書人集體患了痴呆症,從漢朝亡了以後,一直到現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大陸與台灣的文化界還在極力隱瞞這個真相,諱疾忌醫,或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有病。更糟糕的是,透過填鴨式教育,我們繼續誤導我們的下一代,把許多有毒的思想強行灌入年輕人的腦海,卻不知道這樣子做,對他們是有害的。
 
~(未完待續)
 
~王力群 2016.03.31 下午13:20 於台灣.新竹
文章標籤

heller103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力群談論語(2)
 
(續昨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接下來,我們要為這一段話做個定位,也就是說,在整個系統中,這一段應該放在那?置入系統之後,它又會產生什麼樣的意義呢?
 
  孔子並沒有講明白他的系統是什麼,如果我們用傳統的分類法,以「君臣父子」這一個系統來講,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位,各盡本份,這一段話是屬於比較個人修養方面的。在這個小系統中,找不到適當的定位,於是我們再換一個系統,換成「修心、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比較大的系統,於是乎,這一段話就比較偏重於修心方面了。我們現在看整個《學而篇》,基本上是兩個系統都有講到。
 
  我們在讀《論語》的時候,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是現代人,我建議大家注意一件事,就是:這本書到底是在傳授一個系統的知識呢?還是說系統的知識已被打散了,零零落落存在於這本書的每一章、每一頁當中,需要我們去拼湊、去尋找、去整理,也就是說:要靠我們自己的天才去把這些資料融會貫通。
 
  《論語》這本書的性質比較偏重於後一種。它主要是在做心得的陳述,有一點像教條,也就是在講結論,而不是在講過程。什麼是過程呢?就是當事人為什麼會想出這一番道理,它在什麼樣的背景之下,經歷了那些事情才會得到這番道理?……我們可以把孔子的生平與當時春秋時代的政治社會背景放進去,就可以得到一些看法或答案;但問題來了,經過兩千五百年,我們如何用現代的眼光去分析《論語》這些知識呢?
 
  首先我們知道,《論語》是孔子死後才開始編輯的,乍看之下,它是一句一句的,不太像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有些學者認為:例如第一篇《學而篇》,本身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所以我們不應該把《學而篇》裡面的句子,拆成一段一段的來單獨解釋──這種看法有它的道理。但是我認為:《論語》本來就是孔子的言行錄,它不是在說明知識背後的系統,而是在陳述系統之中的知識。講得俗一點,歷代的讀書人,進到這個地方,就好像買東西一樣,他可以買到雞鴨魚肉、蔬菜水果、南北乾貨……但是他買了半天,可能並不清楚這個賣東西的地方的市場結構到底是怎麼樣的。換言之,他們只是單純的在買東西,而不是在了解整個市場的商業架構與行為,甚至市場的心理學。
 
  如果以現代的眼光來要求,一個人最重要的智慧是來自於了解知識背後的那一個無形的背景,也就是它的哲學系統。就這一點而言,《論語》既然是一本言行錄,在這方面當然會吃虧了一點。這是讀者必須要了解、必須要體諒,同時也要警惕自己,提醒自己這是一本古老的言行錄,而不是一本深入探討思想、挖掘心理、構築系統的著作。
 
  就整個系統知識而言,我們並不怪孔子,因為孔子是整個儒家系統的開端,而不是結束。如果再把孟子放進去,則孔孟學說也只是儒家系統的開始而已,雖然從孔子到孟子有一小段的過程,雖然這個過程非常重要,但也就是因為它非常重要,所以更象徵著這個起步意義重大,更代表著這個起步可以走到更遠的地方、可以經由這方向接觸到更廣的知識領域……可惜的是,後來的知識分子並沒有這麼做。這裡面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中國的教育思想過分受暴力政治的壓迫,以致於中國學生的啟蒙教育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喪失了自由,而迅速進入教條的束縛。
 
  今天我們談《論語》,可能有人會覺得這是一本老書,已經過時了,而且,中國歷代的讀書人不就是因為死讀《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本書,而得了大腦痴呆症嗎?……那麼,我們現代年輕人是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去發明新東西、去研究醫學、去研究企業併購、去研究發展新企業,還是應該回過頭去讀像《論語》這樣的經典老書呢?──我認為:《論語》是一本基本的書,是一種基本的生活態度,也就是說:它是一種基本的道德,而這種道德,不管是那一個門派的學者,都應該知道並且遵守的──雖然並不是全部遵守。《論語》當中當然也有一些不合時宜的地方,或者需要進一步改善的觀念,而這就是我們今天重新談這本書的主要用意之一,就是:補先人之不足,而希望對後人有所啟發。
 
  明天我們再來談第二段,《有子曰》,如下: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大家記得前一段的最後一句話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第一段談到三個境界:喜悅、快樂、君子。君子有很多定義,孔子給的第一個定義是「人不知而不慍」,緊接著第二段孔子講說:君子務本,又談到道、孝悌,以及"仁"這些主題。我們明天繼續。
 
~(未完待續)
 
~王力群 2016.03.29 下午14:30 於台灣.新竹
文章標籤

heller103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力群談論語(1)
 
  從今天開始,我們來做一件比較嚴肅的工作,就是開始講,《論語》。這是我們第二次講《論語》了,上一次講《論語》是兩年前的事了,這兩年以來,我覺得又有許多新材料可以講了。
 
  最近一年來,我寫書有一個困擾,其實也不算是困擾,我有一種感覺,那就是:不論我寫那一本書,不論我是寫《股市邏輯學》,或是《談論語》,或是《談中國歷史》,或是《談西洋哲學》,其實我可以把每一本書寫得都一樣。也就是說:我們要跟讀者介紹的是一整套系統的知識,而這一套知識,是通常放在各種領域當中的。其實也就是說:各種領域的知識本來就是連貫的。
 
  前兩年我們用的課本是南懷瑾老師的《論語別裁》,上下兩冊,老古出版社。今年的課本不限,因為主要是在發揮一些新觀點,而不是老是在覆誦別人講過的話。
 
  第一卷,《學而篇》,開頭就是說三件事──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件事就是:學習、人際、與修養。
 
  學問最重要的是把知識放在心裡,潛移默化,達到知識與行為融為一體的效果,在達到此境界之前,時常默念知識、回憶知識、思考知識,把知識當成是牽手的伴侶,時常去溫習它,是很重要的工作。這就是『愛智』的具體表現。
 
  第二件事是有關於朋友的,是說有朋自遠方來,所以才快樂,而不是說有下屬來送禮,或者是送賄賂,才感到高興,孔子的清高,由此可見一般。現在的都市人,來來往往總是為一個利字,總是有目的的居多,如果你純粹是為了拜訪人家,才到人家家裡去,人家還會嫌你打擾呢。人與人之間的來往,最重要的是共同砥礪身心,交換智慧,這一點後面會提,這一點也是現代人很難想像的到的,現代都市裡的朋友在一起聊天,不是八卦就是一些亂七八槽的無聊事。
 
  第三點更重要,自己在做什麼事,如果別人不知道,自己也不埋怨。這是一種非常高的修養,現在不論在政壇上或是在商場上,有太多追名逐利的人希望別人知道他是大官、他是立法委員、他是董事長、他是總裁……自己千辛萬苦櫕來一個身份地位,就是怕別人不知道。歷年來,不知道有多少英雄好漢、青年才俊、學者專家……為了讓別人知道他的名號,不惜出賣身心、不惜放下身段媚俗、不習扭曲真理以阿世,就是忍不下一口氣,生平就怕別人不知道他是誰。
 
~(未完待續)
 
~王力群 2016.03.28 下午15:30 於台灣.新竹
文章標籤

heller103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六張犁道場,楊師父趣聞
 
  台北六張犁有一個道場,道場的師父姓楊,楊老師在我爸走的時候幫了我許多的忙,所以我很感謝他。楊老師的本業除了修道之外,主要是幫人家處理一些非人間的事情,他的學生不多,也有些離開他的學生罵他是神棍,但至少有一點是我很欽佩他的,他的一隻眼睛接近全盲,身體非常的不好,但他整天都是嘻嘻哈哈的,常常聽到他開懷爽朗地大笑,非常樂觀快樂的一個人。
 
  楊老師常常跟我們講一些故事,或者是笑話,有一些我們一聽就覺得很真、很有道理,但是有一些實在是太傳奇了,所以我們就抱著聽故事的心情聽下去了,但往往也會有意外的收穫。
 
  大概是七、八年前吧,楊老師說現在大家的程度都太差了,在人間的時候,還沒有人點醒你,但到了那裡之後,大菩薩過來巡視,發現大家的程度實在是不好,於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成立了一個佛學班,希望大家在等待投胎這一段時間,能夠好好地學習,彌補以前在人世的時候,不讀書的壞習慣,沒想到一教下來,發現大家實在程度太差,連最基本的佛學都聽不懂,於是就開了所謂的「基礎佛學班」,這樣一來,班級也有高低程度之分了──我聽到這裡,覺得好笑,同學程度不一樣這一件事情,確實會帶給教師很大的困擾,具體的方法就是分班,但是跟填鴨式教育不同的是,大菩薩的基礎佛學班是加強輔導的,但是人間的填鴨式教育的基礎班,卻是放牛班的代名詞,不論教的是基礎或者是初級,這一群程度不夠的人,是被我們的教育部以及學校官員給放棄的了。
 
  後來,我又聽楊老師說了一個更神話的故事,也更好笑,因為他們辦公有時候是在晚上,套句武俠小說的話,就是半夜在禪定中元神出竅,飛到別的地方去辦事情,也算是一種小小的分身法吧。楊老師告訴我們說,大菩薩嫌他們這些法師的程度愈來愈不好,所以要加強訓練,於是開了一個班,叫做中醫班。開在那裡呢?就開在南天門後面,所以他們大概是每週一、三、五,還是二、四、六(我忘了)的晚上就要飛到天上去上課,我們問他教課的老師是誰?他說是觀世音菩薩,然後我們嘴巴裡就發出喔的聲音,接著就鴉雀無聲了。楊老師上中醫課沒多久,變得垂頭喪氣,我們問他為什麼?他說他最近每次上課都被罰站,感到很氣餒,為什麼被罰站呢?因為每次上課的時候,菩薩在上面講課,他也在台下自言自語,發表他對中醫的獨到心得,於是菩薩就請他站著聽課,反省自己為什麼這樣「不知強以為知」,當然他覺得他自己很冤枉,因為他認為他自己是知道的。
 
  聽完這個傳奇故事之後,一方面我覺得很有趣,就算是瞎掰的,也掰得很好玩,另外一方面,楊老師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非常嚴肅的道理:「未有神仙不讀書」。連菩薩們都在為我們的無知不讀書感到憂心,而我們自己卻不知不覺,得少為足,以知道少而感到滿足,意思就是說:你看我書念得不多,知道的也很少,但是我現在活得這麼好,你說我是不是很厲害呢!──這種想法其實就是愚痴的一種表現。
 
  楊老師這方面的故事講得不少,大概的意思就是:大菩薩們常常在傷腦筋我們這些凡人不念書的壞習慣,這種現象是值得我們反省的。即使這些故事都是瞎掰的,但很奇怪的是,為什麼這些故事都一直在反覆強調教育的重要性呢?
 
  喔,對了,楊老師還附帶提到一件小事,他說每堂上課都有點心吃,就是王母娘娘種的蟠桃,又大又香又甜。
 
~王力群 2016.03.25 上午10:30 於台灣.新竹

heller103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力群談教育:二位高中數學教師給我的啟發

 

  有時候,我會想起我高二跟高三的時候的兩位數學老師,他們教學很認真,上課總是心平氣和,不會因為台下同學的任何小動作而影響到上課的進度,一直到現在,我還是很懷念他們。

 

  這麼多年了,我在懷念什麼呢?答案是:他們的認真,他們的修養,以及長期教學的毅力。

 

  那麼,關於數學本身呢?這兩位好老師對於我的數學有什麼啟發呢?答案是:完全沒有。不但完全沒有,他們教的數學剛好跟真正的數學完全背道而馳,是一種邪惡、虛偽、醜露的數學。表面上,每一堂數學課都在傳授新的公式定理,然後做驗證,實際上,藉由不斷地驗證新的知識,恰好掩蓋了他們本身教學的空洞以及錯誤。他們讓我陷入一種錯覺,誤以為學習新的知識就是進步,甚至是正確的,這就好像天天都吃到新品種的食物,感覺上每天都有新口味,仿彿這些食物都沒有毒,而且愈吃身體會愈好──其實,重要的是:我們從數學中學到的知識及其精神能夠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與人生連結在一起,這才是最重要的數學教學目標。其次,才是培養數字演算的能力,將來好當一個優秀的工程師或是數學家。

 

  我再強調一次:第一目標是認識數學在整個知識系統中的地位,並且與以融會貫通,在此同時,藉由數學教育培養出對數學的美感,進而激發起對全部知識系統的秩序之美的追求。

 

  第一目標有了基本的成效之後,再來進行第二目標,也就是計算能力的培養;從嚴謹的數學邏輯推理過程中,培養一絲不苟、一板一眼、實事求是的嚴謹態度;並在此推理過程中,將片面而零碎的點的思想,發展為線的思考,如此則連為一氣。

 

  第三目標是解題。在有限的範圍之內,針對某幾種假設條件去做計算的工作。這一部分大家最熟悉了,不用我多說了。

 

  就某個角度而言,以上三個目標的次序絕對不能混淆。絕對是大格局的排在前面,小格局的排在後面。但非常可惜的,也是非常恐怖的,我們的數學教育是全然地捨本逐末,拼命地往小格局裡面鑽;這還不打緊,它不但惡意地把知識範圍縮小,而且對大格局的數學思想展開恐怖式的暴力攻擊行動,為了讓學生把所有的時間與精力花在第三個目標上面,不惜將第一目標所佔有的根據地全部予以摧毀,破壞了知識的真面目,轉而去追求考試金榜題名之後的功名利祿。

 

  說穿了,我們的國中與高中時代的理工科教育,表面上是提倡科學,實際上是在宣導傳統中國儒家腐敗之後的墮落思想,也就是追求金榜題名之後名校文憑所帶來的功名利祿。──搞了個半天,科學教育只是表面的一層皮,骨子裡還是腐敗的舊思想。

 

  不過,以上這些體會都是我在高中畢業了很久很久以後才想到的。從某個角度而言,我不怪我所懷念的那兩位老師,而是怪他們背後的那個教育系統,也怪我那兩位老師的老師們,我相信這不是單純的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大環境的問題。而這個大環境當初又恰好是少數有心人士惡意營造出來的一種制度,其目的是要摧毀讀書人的思想。

 

  當我的思想在高中時期被摧毀之後,我感到很無力,因為我對於真正的知識已經喪失興趣了,而對於解題的能力又沒有天賦,於是我就墜落下去了,往後十六年,我都在痛苦之中度過,一直到我進入股市之後,才開始有了改善。

 

~王力群 2016.03.23 上午9:50 於台灣.新竹

heller103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力群談歷史
 
  題目:王力群談中國暗黑史(4):智慧與權謀
 
  秦朝滅亡給我們的教訓除了暴政必亡之外,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書中腦袋裡的智慧跟武士手上的兵器比起來,結果是大腦勝出。秦國之所以富強,主要是拜商鞅之所賜,商鞅是文人,而不是武人。楚漢相爭,項羽只有一個范增,而且後來又把他殺了,而劉邦有張良,於是最後嚴格講起來,項羽是被張良的謀略一步一步逼近,最後窮途末路。
 
  所以我們說,戰國百家爭鳴之後,歷經楚漢相爭,兩漢的學術思想進入一個空前輝煌的時代,也就是讀書人大腦裡面的知識開始發光了。這個時候,最重要的事就是人才的選拔了。兩漢時期,人才是用選舉推薦的,沒有像現在大量的筆試,所以長久下來,到了魏晉,就誕生出九品中正制度的弊病,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兩句話『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到了隋唐,想出一個很妙的點子,那就是筆試。剛開始的時候,還有考一些四書五經之外的書,像是數學與醫學,到了明清兩代,數學跟醫學都沒有了,只剩下四書五經,但是五經的考試分數只是參考,換言之:四書的考試有加權記分,而且加得很重。簡言之:五百年來,中國讀書人就只讀這四本書而已。
 
  提到科舉,年紀比較大一點的同學都會到聯考,然後用自己的考試經驗去很籠統的去想像科舉,這個籠統會產生很大的誤差,接下來,我就把古代科舉幾個重要的地方,稍微寫一下:
 
  一、 科舉考試不是全面的,而是片面的。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參加科舉考試,假如說你的身份三代之內是賤民(娼妓、優伶、家奴、賤役、謀逆之人、阿兵哥……就不能報考了,一直到雍正才廢除掉這個賤民的限制),像老王的爸爸就是軍人,所以老王不能報考。
 
  二、 在唐朝的時候,並不是考完就算了。還有一關面試。面試的時候看你長得俊不俊、帥不帥、有沒有威嚴、行為舉止有沒有什麼怪異的地方……如果不合格就刷掉了,考得再好也沒用。於是像老王這種醜男、就算考上了,也會被踢回老家,您說這公平嗎?
 
  三、 最重要的一點是:並不是全部的公務人員都是用考試的,大多數的名額還是留給達官顯貴用的。換言之:國家只是開了一個窗口,就讓讀書人拼死拼活去奮鬥,到最後是往死裡鑽,同時還給後代子孫一個錯誤的印象:以為科舉考試是公平的,其實它只是一個誘餌,政府大部分的實權並不是掌握在讀書人的手上。
 
  四、 考試的科目是狹窄的,表面上是四書五經,其實只是四書,而四書又只能以朱熹的版本為主,這樣就愈來愈窄了。這也是最可怕的一件事情,各位讀者可以試著去想像:如果台灣全部的大學都分拆合併為一個科系,叫做公務人員行政系,而且只考四本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樣實施一百年之後,台灣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如果一百年延長為一千五百年,台灣的讀書人走出來會變成什麼樣子呢?是溫文雅呢?還是滿臉XXX呢?
 
  五、 除了宋朝之外,公務人員的薪水都是很窮困的,到了明清兩代,更是窮得不得了,如果你向中國人提出這個問題,公務人員薪水太低怎麼辦呢?中國官員就會翻著白眼,瞪著你說:你不會自己私底下想辦法嗎?──言下之意就是叫你貪污。中國歷代的官僚系統以及高級知識份子集團,都把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除了考取功名之外,都花在建造這一套完整的、精密的、分工合作的貪污系統上面;想要進入這個系統必需取得門票,這張門票就是金榜題名。清朝的官員以縣太爺為例,一年的薪水大概只有五、六十兩銀子,但是他基本的人事開銷就可以突破一百兩,那你說這少掉的銀子該怎麼辦呢?於是老孫就革命了(不是孫悟空),建立了新的國家,然後再生出了你跟我這一大堆國民。
 
  六、 絕大多數進入公務人員系統的讀書人,只有少部分能夠進入中央核心政權體系,有高達五分之四的官員終其一生只能當個中級公務員而已,勞勞碌碌讀了幾十年的書,到頭來說什麼救國救民、報效國家,都在白頭白鬍子之中度了青春,然後告老還鄉,然後就死掉了。
 
本篇未完
 
~王力群 2016.03.21 下午1:30 於台灣.新竹

heller103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力群談教育

題目:填鴨式教育與心法教育

 

填鴨式教育有一項很重要的特色,就是把所有的知識表面化與形式化。

 

   最直接的形式化就是把所有的知識都變成文字。我們現在在學校裡所學到的基本科目,大概是像數學、物理、化學、國文、英文……這樣的科目。以國文來講,把 文學的感情變成文字,如果讓大家思考一秒鐘,大家可能在直覺上認為文學本來就是文字,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如果是數學,則適用於文字與數學運算符號混合使 用,這似乎也沒有什麼問題;但如果是音樂課呢?……我給大家三分鐘的時間去想一下,如果一個小朋友不喜歡上音樂課,或是對音樂課本上面的歌曲完全沒有感 覺,此時,如果我們身為音樂老師,那麼我們要如何把真正的音樂教授給這個小孩呢?

 

   只要是填鴨式教育出來的人,他幾乎會把所有的東西形式化,除了他最熟悉的東西之外。所以,如果一個小孩子不喜歡音樂,按照填鴨式教育的講法,那就應該送 他去音樂補習班,然後音樂補習班會叫那個小孩閱讀大量的文字講義,讀完這個講義之後,這個小孩子『應該』就變成喜歡音樂了。──您說,這種教育流程是不是 很熟悉呢?但是這種教育方法對嗎?

 

  如果換一種方法,不是叫大家去閱讀文字,而是發給學生大量的音樂錄音帶或是樂譜,此時,你花了很多錢送小孩去音樂補習班,卻看到他的書包裡滿滿都是樂譜或是CD唱片,此時,您會做何感想?

 

   接下來,我們換一個議題,如果題目是:『如何與異性正常交往談戀愛』,請問各位讀者,如果您是填鴨式教育的學校經營者,您會怎麼教呢?……如果是我的 話,我依舊是用大量的文字閱讀來充實我的教育課程,我還會請很多所謂的兩性專家、愛情專家、星座專家、風水專家、命相專家……請這些所謂的專家來辦馬拉松 式的輪迴演講,在短期內把大量的文字符號灌輸給學生──就填鴨式教育而言,這樣大概就對了。

 

  那麼,讀了許多戀愛書,就可以保證將來戀愛成功了嗎?……恐怕不是那麼一回事。

 

  這所有的問題都在於:知識不只是形式,更是一種態度。

 

  做股票也是這樣子,有形有相是方法,無形無相也是你的心智狀態。有以下幾個重點:

 

一、如果只教方法,而不教心法,則方法無用。或者是短期有用,時間拉長了就穿幫了。
 

二、方法大部分都是用文字或圖案記載,人就是有形有相的東西,喜歡填鴨式教育的人看文字,基本上就會滿意,配上圖案之後就更好。填鴨式教育的受害者萬萬不會想到:在無形無相的心法之中,有形有相的文字恰好就是最大的學習障礙,我們把它叫做『文字障』。 這就好像一個從名校畢業的博士生,如果他要做一點不一樣的工作,那麼他很難放下自己原來的身份,他會處處記得自己在原來的知識領域的那一種尊貴的感覺,而 無法再屈就於其它領域的位置,更嚴重的,他甚至會拒絕新的知識。所以我們常常說:一個人如果書讀太多卻消化不良,則太多的想法或文字累積在心中,反而會造 成禍害。
 

三、心 法非常難教,這是大家所公認的。大體上而言,心法需要長時間的薰陶,從某個角度來講,心法也需要大量文字的解說,但文字卻不是重點!這就好像我寫給女朋友 很多情書,可能有好幾百封,但重點不是情書上面的文字,而是心裡的感情。──但在股市中,填鴨式教育受害者很難想到這個,因為中華民國填鴨式教育的教科書 上面從來不會教你心法。
 

四、每個人的心智狀態不同,在本班,因為沒有入學考試,大家是混合上課,程度高與程度低的同學剛開始是在一起的。要到進修班的時候,才會有所區隔,心法有一點非常麻煩,那就是:初學者的心法可能與資深者的心法完全相反,完全矛盾!──這一點對於填鴨式教育的擁護者而言。更是萬萬難以接受!!!
 

五、填鴨式教育的流程中,最重要的是有什麼文字教條是值得我去背誦的, 但是在心智教育中,尤其是股市教育,最重要的是:『老師為什麼要這樣教?我是怎麼樣去思考教材背後所蘊藏的老師的動機?老師希望我們從有形的文字教材中學 到什麼東西?這些有形的文字教材背後又隱藏著怎麼樣的無形思想?上了戰場之後,我能夠運用無形的思想去跟敵人對抗嗎?還是只能夠使用有形的武器去跟別人刀 劍相碰?……看完了這些文字教條之後,我得到的是知識呢?還是一種文字的態度?……

 

  以上五點,尤其是在股市中,同學必須深入了解,並且予以想像

 

  在台灣,目前我知道在教心法的,而且是以五年以上為單位為教學時間的,只有我自己一個。在缺乏資源與交流的狀況之下,我感到有些吃力,所以我在此向外求援,如果有人知道哪一個老師是教心法的,而且能夠給我幫助的,請趕快告訴我。

 

~王力群 2016.03.21 上午10:00 於台灣.新竹

heller103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力群談歷史
 
  題目:王力群談中國暗黑史(3)
 
  傳統的中國史學界,有許多觀點是錯誤的──我這句話說得很大膽,但是除了膽子之外,最重要的是一個人的見地。膽子看起來很大,用在一時之間,好像很倉促,但是背後卻是經年累月的思考,而且反覆又反覆、斟酌又再三,反覆歷經挑戰與挫折,才得到一些心得與讀者分享。
 
  我們今天常常聽到,什麼中國啊、中華民族啊、發揚民族文化啊……這裡面其實有很深的含義,意思就是說:我們的文化是以民族以及國家為本位的,談到民族,我們有血統上的同仇敵愾的精神;談到國家,我們則有一起抵抗外侮的團結精神──換言之:這是兩個兩面巨大的招牌,打著國家民族的旗號,就可以凝聚向心力,真是無往而不利啊。所以從這一派衍生出來的史學觀,處處與中華民族為本位,說是中國的歷史最悠久、中國的歷史兩千年沒有間斷啊、中國的政治制度很早就成熟了……,在我看來,這些觀念半對半錯,對的那一部分,對文化的貢獻少;錯的那一部分稱為過分的執著,執著久了以後就黏成一團,形成大石塊,在醫學上叫做結石或腫瘤,在思想上叫做自大的變態。
 
  我有兩點看法是跟大家不一樣的,如下:
 
  第一點、文化與民族、國家這三個不同的東西,雖然說他們本為一體,但是現在在有心人混淆之下,三者不但沒有融為一體,反而官官相護、彼此掩蓋真相。現在我們要做澄清,就要特別強調:文化的地位在國家與民族之上,而文化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
 
  第二點,我們應當拋棄『中國最偉大、中國歷史最悠久、中華民族呱呱叫』的想法。從某個角度來講,中國人在很多方面確實有很傑出的表現,但很可惜的,那個都已經成為過去了,留下來的雖然有許多珍貴的遺產,但卻都不是這一些高喊『中國最偉大』口號的人所熟知的,他們喊的那一套知識系統,其實有一點尊王復古的意味,但他們復的古,膚淺一點來講,跟科舉考試重疊的內容太大了;深入一點來講,復古之餘,更新的部分做得太少,更重要的是:並未掌握更新的重點,所以真正的病根沒有強調出來。隔靴搔癢,事倍而功不半。
 
  復古的人,我們舉新儒家為例,他們做了許多工作,其中很多都具有意義,但是一個轉折執著了,因為工作富有意義,而把工作的對象(中華儒家文化)暗中升級,再把中國思想文化因為儒家的升級,所以整個中華文化跟著升級,再來因為中華文化的升級,再把中國傳統的政治文化也跟著一併升級!──這種裙帶關係,默默無形中在進行,讓我深深覺得不妥當。
 
  傳統的觀念認為:中國人最重視歷史。但是依照我的看法,中國人很不重視歷史。春秋戰國時代,各國都設有史官,那個時候還算重視歷史,愈到戰國末期,道德淪喪,偏邪思想瀰漫,於是就有秦始皇燒書的事情,把六國的歷史集中起來,一把火燒光。除了醫藥、卜筮、種樹,三種書沒燒,日後中華文化的發展也是在醫藥跟卜筮裡面發揚光大。種樹則沒有,只會砍樹。
 
  進入漢朝之後,中國人表面上說是尊重歷史,但其實是篡改歷史,這種篡改並非全部是惡毒的篡改,而是以某種意識型態的觀點下筆。最嚴重的就是以單純的儒家觀點去寫歷史,我們現在看到的官修史書二十四史,就是孟子之後的儒家思想的產物。比較早期的史書像是史記跟漢書,還保留有比較多的多元化思想,愈到後來就愈偏狹了。我們要記得:即使是司馬遷寫史記那個時代,也剛好是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時代,那個時候天下讀書人最多的就是儒家,一股新興的巨大的思想力量從民間向官方延伸,然後一直延續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儒家思想有利有弊,雖然客觀上來講是利遠大於弊,但是搬到中國這塊土地上,在有弊病的地方大做文章、大肆渲染、大興土木、大設制度、把儒家搞成了新法家,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真是孔孟真儒的一大悲哀。
 
  如果只是單純的不重視歷史紀錄,那還好,比較糟糕的是創造一種錯誤的觀念,那就不太妙了;再進一步,如果把這個錯誤的觀點當成是正確的歷史教學規範,那就讓人臉色發青了;再再進一步,如果把這個錯誤的教學規範非常用力地推廣到每個角落,甚至當成是一千多年來歷史思想的標準,那就要送入重症病房了。什麼是錯誤的歷史觀點呢?我舉一個例子,中國所謂的『正統』這兩個字,是以暴力征服為主,而不是以文化為主,這個在什麼地方可以看得到呢?大秦帝國亡了以後,有一個人叫做項羽,他建立了一個朝代,但是很奇怪的,我們不知道這個朝代的國號叫做什麼,我所謂的不知道的意思就是說,絕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只知道他叫做西楚霸王,然後呢?這個取秦而代之的新楚國,它的政治制度是怎樣呢?它的建國思想是怎樣呢?它的制度文物又是怎樣呢?……這些我們都不知道,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項羽的一代霸業被他的老對手漢高祖劉邦一手抹掉了,這就是中國所謂的尊重歷史,是這樣子的尊重法。好不容易有一個司馬遷翻案,把項羽寫進了本紀,認為他是個帝王,那麼,我們讀歷史的人到這裡就要思考,項羽憑什麼當帝王呢?這個人,年紀輕的時候,看到秦始皇出巡的時候說:『彼可取而代之』;等到征服了秦國,他又急急忙忙趕著回楚國老家,說是要『衣錦還鄉』,說什麼:『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這是什麼思想呢?這是霸王的思想嗎?喔喔喔,這是中國歷代讀書人的思想,中了狀元以後就要張燈結彩,身上掛個繡球,騎著高頭駿馬,敲鑼打鼓上街遊行,高喊:『王大寶官人高中狀元囉!』……各位讀者,您說這個場景咱們熟不熟悉?您考上台大的那一天,您爸您媽是不是很高興?再回憶一下老王願意收你當學生的那一天,你是不是心理還在想著兩萬多的學費真貴啊……。
 
  正統所代表的階級觀念,就是中國搞出來的,這個觀念流弊很大,可以害死人的。從某個角度來講,正統是有關於整個系統階級位置的適當安置與劃分,這是科學的,也是有益處的;但是要小心的是,這只是一種現象、一個過渡,而不是一個追求的終點。如果講到高遠的目標,則我們應該追求的是『不分彼此』的眾生平等,在義理方面則是天下所有的道理本為一家,所以在末稍的我們,應該做的是融會貫通的工作。如果過分強調位置,慢慢就會生出很多流弊,到最後大家為了搶這個正統,不惜兵戎相見,塗炭生靈,這就釀成大災禍了。中國讀書人並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但卻死抱著正統這個執著的觀念不放,讓他更為執著,執著又執著的下場就是亡國。這一類的例子很多,最近的就是蔣介石政權在大陸的失敗。
 
  我稍微再說明一下:中國文化之珍貴,有一項就是:它提倡無為而治的大道思想,拆除了國與國之間的界限,也不因為血統與社會地位的不同而分階級,大家都聽過一句話,叫做『人人與可以為堯舜』,老百姓都可以當堯舜了,人人都可以成為聖賢了,還有什麼階級可分呢?──這明明是中國傳統的文化,但是呢?中國傳統的歷史卻不是這樣走的,傳統的歷史卻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樣的階級思想。難怪要搞革命了。
 
  我們說司馬遷因為活在漢武帝的陰影之下,不敢公開反抗皇帝的權威,藉著把項羽列入本紀的動作,來表達他對漢王朝的抗議,但這個抗議是很模糊的,司馬遷可以說得不清楚、他可以不說,但是接下來一千多年我們的歷史教育家有把這個問題解釋得清楚嗎?如果有的話,老王這篇文章就是在講廢話,因為你們老早就知道了,對不對?......阿門。
 
(未完待續)
 
~王力群 2016.03.17 下午16:00 於台灣.新竹

heller103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力群談個別教育

 

  一般來講,同學不會問問題,也不喜歡問問題,更不懂得問問題的重要性。但也有些同學很會問問題,但這個『會』的意思是他可以不害羞的提出問題,但是卻沒有花心思去了解本班的中心思想。

 

  什麼是本班的中心思想呢?就是破除原來舊有的知識系統,以及外面那些庸俗錯誤又零碎的不完整知識,然後重新在各領域之間建立起立體的架構與連繫,接著在做各門學科融會貫通的工作。以上這段話聽起來很順,但是我一再強調過,這裡面有一個非常大的障礙,那就是:如果王老師講的東西跟外面有名的學者或是極重要的人物不一樣的時候,那個時候該怎麼辦呢?

 

   我們從二○○三年開始開設佛學班,當時就出現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我的年紀還是嫌太輕了點,那時接觸佛學也不過才十幾年,十幾年之中又不是每天都在精 進,所以有些言論並不是很成熟,但是我之所以能夠開課,主要是因為我們的中心思想與大方向是對的,我很感謝那時候有些資深學佛的同學能夠包容我上課時候講 的內容的疏漏,實在是由衷感謝他們。

 

  學佛跟學股票一樣,愈是尖端的知識、愈棒的知識,愈容易引起學習者潛意識裡 的自大狂。南懷瑾老師曾經說過:絕大多數的人不學佛還好,學了佛以後,強烈感覺佛學真是棒、真是好,於是學了這個又棒又好的超級學問的自己,當然也就是一 個很棒的人了!……然後就開始到處跟人家傳教,學禪的就叫人家頓悟、學密宗的就跟人家說密法最好、念佛的就到處跟人家說阿彌陀佛、吃素的就到處跟人家講說 你吃肉是不好的……這種人就叫做佛裡佛氣、佛頭佛腦,遠遠走過來,看到的人都怕死了,四散奔逃。

 

  既然佛學是這麼 棒的東西,那麼講佛學的人也一定很棒吧,於是就把那些法師和尚全部都升級,也不問境界高低、不論誰對誰錯、不論完整或零散,反正就是順著自己的心情,順著 自己的潛意識,於是乎佛學看來看去,盡是在看一些跟自己『投緣』的,然後把『投自己之所好』誤解為投緣,在把這個投緣的緣不分青紅皂白的升級為『正緣』, 意思就是正確的緣分,而非錯誤的認知與孽緣。我們常常說:做什麼事要看個人因緣,兩個人彼此之有緣,不一定是好的緣分,也可能是壞的因果。

 

   我常常推薦書,所以同學照著我推薦的書單去找書,這本來是很正常的;但是這裡有一個大問題,我推薦的書到底是書沒有問題呢?還是作者沒有問題呢?……答 案是:是『書』比較沒有問題。一個作者可能寫很多本書,他很可能到老的時候跟年輕時候的思想不一樣,這些事情,講起來很複雜,所以我們對於初學者的推薦書 單,是先把作者排除在外的,而把焦點專注在書本身,也就是書的價值。例如魯迅,我推建他的阿Q正傳,但不代表我完全贊成他的全部思想,我從來不會因為一本 書,或是一篇文章是對的,就全盤肯定那個人的思想,換言之,如果沒有經過長時間或者是非常深入的思辨,我是不可能去肯定一個人的,更不要說是照單全收了。 即使是我自己,我也有許多缺點,大家也可以批判我;但我的努力目標是先不要有大缺點,不要把大家誤導到一個錯誤的中型或大型道路上去。外面有許多作者,寫 了幾本對的書,錄了幾場講得還不錯的演講,於是大家就認為這個人的大方向是對的──這就是危機之所在!歧路亡羊在這裡最可能會誕生。

 

   上過我的哲學課的同學就知道,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批判上面,而批判是為了重建。以人文知識為例,過去兩千多年來有這麼多出類拔萃的人物,而老王上課的時 候卻花了很多的時間站在批判的立場,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希望大家朝道理對錯的方面去想,而不是從一個人的位置與身份上面去想,如果依照一個人的 社會地位去想的話,老王只不過是台灣鄉下的一個土包子,怎麼能夠跟歷代偉大的學者相比呢?……。

 

  佛學也是如此, 高僧大德,招牌早就掛在那裡了(股市也一樣,只要是有錢人就可以說自己是贏家),如果你去批判,他們就會說你造口業,加上我也不是活了幾百歲的神仙,怎麼 能夠去批評先聖先賢呢?……這些批評我的人大概也忘了我曾經把黑格爾介紹給大家,黑格爾學說最重要的就是歷史進化論,而歷史進化論就是批判,在中國叫做改 善,在習慣填鴨式教育人的眼中,批判是不好的,就是找麻煩的意思──搞了個半天,原來還是鴨魔驚魂,依舊是填鴨式教育陰魂不散,死鴨子的幽靈在搞鬼。

 

   學佛以及學股票的人,如果執著在佛學或是股市實戰經驗的知識的優越性,然後依照自我的感覺而不是依照深刻的義理猛然地把佛學提高到凌駕一切眾人之上的地 位,在感情上,我能夠諒解這種行為,但在實際行為上,我們看到這種人,也就是所謂佛裡佛氣的人(或滿口股經),到處去宣揚自以為是的佛法,而不去廣泛閱讀 佛經、思考義理、融會貫通,這就違反本班教學的中心思想了。如果老師平常沒有強調這個中心思想,這倒也還罷了,但現在幾乎每一個同學都知道,我不斷地在反 覆強調這個中心思想,反覆次數之多、頻率之高,真的快要變成雞婆了,還沒成佛之前,先成為嘮叨囉嗦的老婆婆,誰願意呢?……只有嘆氣了。

 

   碰到這一類的同學,自己找了一個門路、自己又另外去找了一個老師,然後就拼命鑽研下去,把自己的鑽研當成是研究,也不來問老師一下,自己這一份用心鑽研 的苦心是不是在鑽牛角尖,是不是在住象牙塔,是不是在搞自我封閉?……這些都不問,然後就一門深入下去,認為具有社會公信的招牌是對的就是對的,明明老師 就在那裡做他的幕僚,他也不來問一聲,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到頭來,這些同學反過頭來寫信給我,告訴我那個學問好,叫我一定要學,反過來變成我的老師 了,也不問我一下他研究的東西到底優點在那裡,缺點又在那裡?……原來搞了個半天,我們上課一直在強調的『一體兩面,有優點必有缺點』的道理,他們都當成耳邊風了,都當成西瓜吃完的西瓜皮了。

 

   整篇文章是要告訴各位同學:學習這件事情不要搞到老師都不敢跟你開口。我現在看到有些同學那個樣子,感到非常害怕,也不太敢跟他接觸,換句話說就是噤若 寒蟬,為什麼變成這樣呢?因為很多人在執著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在執著;很多人在自大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在傲慢──他們念著聖賢的書,天天看著聖賢講的 話,書上印著「不要自大、不要驕傲、不要傲慢」……這些話看多了,他們就誤認為自己也就不自大不傲慢了,這就好像催眠一樣,不斷地重覆教條式的道理話,然 後自欺欺人,離真實的修行逐漸遙遠了。但即使是如此,他們的表面功夫也是做得不錯,將來會有些福報,我又怎麼忍心去責備他們呢?……

  

~王力群,2016.03.17 上午10:00 於台灣.新竹

heller103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力群談教育:「全國高中生人文經典閱讀會考」指定閱讀書單的感想
 
  今天我看到一份『2016年全國高中生人文經典閱讀會考』指的書單,上面有十本書,我看了一下,真是大開眼界、如痴如狂、哭笑不得、啼笑皆非、仰天長笑、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接下來我跟各位報告一下這份有趣的名單,如下:
 
  托馬斯.摩爾《烏托邦》、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佛洛伊德《夢的解析》、馬克思.韋白《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西蒙.波娃《第二性》、愛德華.薩依德《東方主義》、賈德.戴蒙《第三種猩猩》、米歇爾.傅柯《規則與懲罰:監獄的誕生》、以賽亞.伯林《自由論》,班那迪克.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
 
  這份書單太誇張,『太難了』!──由於這份書單的難度太高,所以暴露出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連許多有名的學者都看不懂的這些人文書籍,這些人文學者為什麼反過頭來要求高中生能夠懂呢?……我的意思是:這份書單裡面的許多書,像是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我根本不相信一般的哲學教授能夠看得懂,如果他們認為他們自己看得懂,那就是有病。人文跟現代科學不一樣的地方在於:科學有一套比較嚴謹的標準,但是人文沒有。我所說的沒有是說我們學術界沒有定出一套標準來,並不是說老天爺沒有定出一套標準來。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一群不懂的人在裝懂,這就是我們所謂的人文學者。
 
  我們教學生東西,先要教一個系統,而不是直接把招牌書丟給學生,叫他們自己去唸就好了。如果你不先教一個系統,直接叫大家去讀一些零零碎碎的書籍,就算那些書籍是經典,那麼經典A與經典B之間的關係是怎樣呢?難道你要叫學生自己去體會嗎?
 
  教理工科,沒有人把牛頓或者是愛因斯坦的著作直接拿來教,而是重新整理,一步一步來,也就是說:理工科確實是有在教一個系統,雖然那一系統缺乏哲學的部分,但畢竟還算是一套比較完整的計算系統。人文科則不然,東一本書、西一本書、東一篇文章,西一篇文章……把一門科目搞得支離破碎的,隨手亂丟,然後叫學生去拼圖,這就是我們人文科教師設計出來的人文教育。
 
  我一再講過:人文知識必須要教人文的歷史,哲學史也好,思想史也好,就算是範圍比較狹隘的文學史,只要有一個連貫的歷史發展流程、只要按照人類歷史按部就班地演變過來,這樣就很好了。學生懂了系統之後,懂了歷史之後,然後再叫他們去閱讀比較重量級的個別書籍。
 
  現代的人文教學則不然,直接把蘋果丟給大家,大家吃得津津有味,或是莫名其妙,總之,吃了半天,大家知道蘋果是長在蘋果樹上面,但不知道樹是長什麼樣子。有一個老笑話:吃過豬肉,但是沒有看過豬走路;嚴格講起來,應該是:吃過豬肉,也知道豬肉是長什麼樣子,但是不曉得豬長什麼樣子;下次看到一隻很胖的肥猴,他就以為那就是豬,因為豬是胖胖的......您說這個笑話好不好笑呢?……哈哈哈,笑完了,剛才想哭的人現在可以開始哭了。
 
~王力群 2016.03.15 下午15:15 於台灣.新竹

heller1039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